管理提醒: 本帖被 老红 执行提前操作(2012-09-10)
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讲述非试点单位如何推进创新工程。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孟繁杰 摄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期货交易等。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室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所党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调查与评价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等。2001年4月-2002年4月,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高级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债务率、赤字率、利率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1部(包括独著和合著)、译著2部,辞书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包括译著,独立完成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成果500余万字。1993年评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突出贡献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或客座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前沿,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院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在7月25日开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创新工程工作交流会上,各单位全面总结、深入交流,推广实施创新工程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举措,努力将创新工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非试点单位有何想法,他们是如何推进创新工程的。带着这些问题,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长刘迎秋,请他就有关问题做了解读和阐释。
研究生院积极参与创新工程
记 者: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是中国社科院进一步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三大定位”功能的迫切需要,同时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大背景下,研究生院如何开展工作,进展如何?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进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系统之后,研究生院也积极参与了文件的学习和实施方面的研究、讨论,我们也制订了一些办法。根据社科院党组的部署,我院不作为这次创新工程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工程首先从研究单位起步、管理岗位放在后面,这种安排是符合实际、有助于工程深化的。研究生院是一个以教学、管理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机构,不作为第一批试点,对我们以后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有帮助、有好处。
研究生院作为社科院的研究生培养机构,有它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有6个教学部,39个教学系,分布在全社科院的30多个研究所和国家发改委(投资系)、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系)以及国家语委(语用系)。我们研究生院有自己专职教师,主要教授公共英语课、马克思主义教育课和公共专业基础课,大量专业课教师都分布在各个研究所和上述三个部委。目前,我院有硕士生********600多名,博士生********近500名,大都分布在上述各研究单位,就是说,研究生院是一个与社科院各个所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研究生培养机构。因此,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创新角度讲,研究生院是与高级研究人员联系最广泛、沟通最紧密的单位。所以,在创新工程中研究生院要积极参与,深入研究有关文件,认真作好有关准备工作,一旦社科院党组批准进入,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地开展创新工程,做好各项工作。
虽然我们不是第一批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也还是得到了一些社科院在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和指导,包括在创新智力补偿方面的安排。这也是对研究生院干部职工努力参与创新工程和做好本质工作的肯定,带有导向性质。通过享受这样一个政策,更好地调动了大家进一步搞好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全院各项工作质量也有较明显提高。
人才培养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记 者: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讲,研究生院如何作为?
刘迎秋:研究生院的主要功能还是培养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按照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一定要把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按照陈奎元院长题写的“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的校训和社科院党组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的要求,就是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按照“治理、经营、建设和发展好研究生院”的发展原则和指导方针,以“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工程”主线积极开展工作,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和高级专门人才资源。
经我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这套思路很快得到了社科院党组的批准。比如,我们从2007年起所确定的“治理、经营、建设、发展好”研究生院的9字方针,就是一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组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要求、全面实施以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根本目标的具体化。
围绕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就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包括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也包括职工队伍的培养与教育。这是研究生院人才培养中始终必须坚持的一个中心。为更好地搞好人才培养,我们必须认真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两支队伍缺一不可。做好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工作,还要进一步抓好三大工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和研究生院校园硬件建设工程。
按照社科院党组的部署和要求,研究生院已于2011年1月10日完成了从望京整体搬迁到良乡新校区任务,正式在那里开始办公和开展教学等新的创业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一年半多,虽然此间遇到了众多困难,但是总体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实践证明,院党组作出的关于在良乡集中办学这项决策是正确的,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广大研究生也获得了比较稳定、宽敞、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研究生培养规模明显扩大、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到今年7月10日毕业典礼,我们一共授予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已经突破了1万人,达到了10146人。今年我们授予学位的总量第一次突破了1000人,今年授予学位是1059人。这是两个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社科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99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除了军事、艺术、医疗等学科外,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大学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最多的研究生院。这是我们更好地承担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更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几年来,我们围绕“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建设工程”,按照“九字方针”的要求开展工作,不仅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上迈出了较大步伐,而且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做出了新的成绩。其主要表现,一是到目前为止我院博士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了300人,我院专业学位已由原来的两个扩大到了7个,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也突破了500人,提前达到了年度招生规模达到1000人的目标。二是近年来,我院每年都有一至二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或提名奖。在全国百部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仅有15部为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背景下,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充分表明了我院研究生培养的较高质量。三是我们陆续设立了五六种不同形式的奖学金和学术奖励项目,有超过60%的在校研究生分别获得优秀博论文奖、优秀学术论文奖、优秀研究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等奖项,形成了在校学生争先进、上水平的良好校风。四是我们还组建了很多大讲堂,包括社科大讲堂、社科学人讲堂、学术前沿讲座(包括经济学前沿、史学前沿、法学前沿、哲学前沿、国际问题前沿等一系列前沿性系列讲座),这些讲座站在学术制高点,从不同角度深化学生的理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展开理论表述的水平。五是在抓好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我们在着力拓展专业学位、提升我院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我院已经有MPA、法律硕士、MBA、金融工程、税务、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收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学位招生的总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突出的是研究生的学术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的是应用和实务性操作。7个专业学位的发展非常健康,学生报名踊跃,录取学生的质量也比较高,我院还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已经使我院专业学位教育站在了全国的前排。例如,虽然我院MBA教育起步比较晚(是第8批授权单位),但是,一起步我们就站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广大考生必须考虑的一个首选学校。我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去年批准设立的,今年计划招收40名学员,但报名十分涌跃,很多没有被录取同学坚决要求跟班学习,提前接受这项教育。这些情况既表明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大,也表明人们对我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度认可。六是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我们研究生院在编人员150人,近年来也进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有很多年轻人还较快登上了研究生讲台,其中还有几位年轻教师尝试用双语讲课,起到了推进和提升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我院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社科院研究项目不断增加,发表的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因此越来越活跃和不断走向成熟。
着力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记 者: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请问如何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的传帮带工作,使我们的研究生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刘迎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核心和重点首先是学术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学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这是一个整体创新过程。作为研究生院,其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按照院党组的要求,即研究生院不仅是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还是思想库、智囊团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较好的承担和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从我院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发展情况看,社会各界的反映相当好,其中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业绩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毕业生中在各级党政重要工作岗位上的数量很多,其中省部级干部就有近百人,有的国家部委里正、副部长都是我院毕业生。在司局长领导岗位上的毕业生就更多了,在全国各条战线、各个省市都能看到我院毕业生的身影,他们都承担了非常重要的领导工作。在理论界,在各大学任教、在各重要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毕业生更多,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了所在学科重要带头人。另外,也有一批同学学成之后先后走向实业,成长为著名企业家,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的民族企业领袖。随便就能数上名字的,如万中投的楼继伟、中金的李剑阁以及中信银行的、华夏银行的樊大志、通地产的冯仑、金山集团的王金山等等。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先后成长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者和重要推动者。总之,无论从我们的人才培养角度看,还是从毕业生的实际工作业绩角度看,我们的毕业生都分别不同侧面较好地发挥了促进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想,今后我们要继续在社科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下继续团结一致,继续与各个所(系)紧密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继续坚持“集中办院、按所设系、统一管理、分片教学”的办学模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好组织、管理、服务、监督、协调等工作,积极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切实把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的进一步深化,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我院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社科院创新工程的全面实施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