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硕士生
UID: 72914
精华: 0
发帖: 856
威望: 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0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7-24
最后登录: 2013-12-0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22

 SCI要注意些什么?

1)要区分技术与科学

         顾名思义,SCI是科学引文索引,只管科学,不管技术。这点应特别提醒我国读者注意。长期以来科学与技术在我国往往搅在一起。其实,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科技可能指科学也可能指技术。国际闻名的高技术公司许多和SCI关系不大,如微软(46)、思科(10)、英特尔(82)投到SCI源期刊的论文极少(括弧中数字指1999年论文数),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或去申请专利或秘而不宣,读者想向SCI了解算是走错了门。

(2)要明白SCI的选刊方针

        SCI的源期刊既需要照顾各个学科,又不能数量过多。源期刊的选择由编辑部决定,其理论依据就是布拉德福离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和加菲尔德的集中律(Garfields law of concentration),和我们的一般认识不同。
用不同学科地址词检索1999年SCI得到以下结果:医学(160128),化学(85518)、物理(61862)、生物(59658)、数学(15705)与统计(4634)、环境(14902)、地质(5331)、地理(1720)等。括弧里数字代表论文数。

        一篇论文由几个机构合作完成会出现几次。地址词为化学的论文可能是由化学系和医学院的生物化学系共同完成的生物化学论文,在医学、化学、生物化学三个地址词中会出现三次。但这里给出的有所重复的数字仍可粗略反映学科间的相对比重。另外,有些学科,如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分类学带有区域性,传统作法是在完成该论文的国家里发表以便产生最大效果,并不一定投往SCI源期刊。

(3)要正确理解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

         某期刊2000年的IF值是指该刊在1998和1999两年里被引总频次与载文量之比。IF值是衡量一个期刊的水平的指标之一,是个统计平均值。IF值是逐年波动,年载文量300篇的期刊IF值波动幅度就比年载文量30篇的要小。IF值的这种波动从统计学角度看是正常的,不表示期刊质量发生变化。不同学科的期刊IF之值差别很大,一个活跃学科(如临床医学)诸期刊中的最小IF值可能超过不活跃学科(如数学)诸期刊中的最大IF值。所以用IF值衡量不同学科期刊的学术水平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期刊所属学科的从业人员越少,一篇论文的平均合作者越少,论文被引的机会与期刊的IF值就越小。适合于单打独斗的学科(如数学)期刊的IF值也越小。综述性期刊的IF值一般都较大,但综述一般是邀稿撰写的,自由投稿被接受的机会小。总之,只有在同一小学科的不同期刊之间做比较才有意义。ISI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文报告》(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列出源期刊的所有IF值。

         至于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Times cited)则须锁定目标,不断跟踪,引用次数小到零,即无人引用,大到几百上千。同一作者在IF值小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次数完全可能超过他/她在IF值大的同类期刊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总之,期刊的IF值也不能看成是影响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为IF值只是评价期刊的宏观指标。

         最近几年,我国有20种中文和35种英文科学期刊被收入SCIE。从目前情况看,进入和未进入的期刊之间界限并不绝对清楚。即使进入的期刊其IF值也普遍偏低,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与文种、发行量等因素有关,未必完全归咎于学术水平。把没有进入SCI的论文贬低为科技小品,把没有被引用的看成白写了,似欠妥当。当前我们的讨论涉及我国的科学政策问题,但绝对不会被SCI所引用,难道因此就能说我们的议论属于科技小品或白写了吗?我们不能惟SCI为大。

(4)合作成果不好算细账

         利用地址词索引查到哈佛大学1999年发表文章8474篇,美国268765篇。这些数字包括所有独自及合作完成的在内,无法区分各占多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在给中国大学排队时规定,只给第一作者单位记分。这样算清细账就要一篇一篇地细看,给哈佛大学算细账已经够麻烦,给美国算细账就更难了。SCI从不算细账,对合作者一视同仁,一概算数。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