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博士生
UID: 103007
精华: 1
发帖: 132
威望: 33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540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3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17
最后登录: 2012-08-09
楼主  发表于: 2012-06-11 19:35

 研究生:基础扎实不如作风扎实

从事科学研究究竟需要多么扎实的专业基础?相信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基地”的普及,基础不好既是一种现实,更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生远离科学研究的借口。从我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看,做研究,基础扎实很受用,但作风扎实更关键。所谓作风扎实,就是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实,不留余地,不留后患;把一个论点证明证死,不容歧义,不生误解;具体落实到论文写作上,就是“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我指导了上百位来自二本甚至三本院校“天生”基础不好的研究生,实践表明,只要有这种作风,任何难题都可破解,基础不好更是简单地花点时间就可弥补。说两位基础不好的研究生的故事。
       A是女生,家境贫寒,父母靠在小县城摆夜宵摊子为生,来自一所二本高校,没有任何光电信息类专业的理论基础。她性格内向,从不主动找老师,也极少跟同学交流,属内向、自卑、自给自足型。这类学生往往有个特点:坚守本职,特别是老师安排的任务,他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决不回头,除非老师把他揪回来。这种“与生俱来”的特点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扎实的作风。
       针对A生的基础和特点,经与A生“讨论”(其实没有讨论,因为她什么都不说,我说干什么她都点头),我选择一个偏数学而很少涉及光电信息类专业概念的研究方向,叫她先作调研,再提出研究课题。几个月下来,尽管进展很慢,但她自我感觉摸到了一点道道儿。初学者一旦有了这种感觉,说明“天门”很快就要打开了。我引导她把看过的文献梳理一遍,把感觉到的道道儿写出来,看看各路“神仙”高手都在干什么、要什么功力、有什么套路,再尝试去学习那些功力,掌握那些套路,之后就也会出手了。这个过程本来是每一位初学者都无法逃避的,但在急功近利的当下,很少有学生愿意这么做,而A生恰恰是“一根筋”,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坚持做下去了。
       三年级开始时,她的大多数同学都搞定了够毕业条件的所谓“小论文”,已悠然自得地开始找工作了,而A生此时才确定“小论文”的主题,这在其他同学看来,A生十有八九要沦为毕业困难户了。的确,临近毕业,当其他同学都工作在手时,A生刚完成她的毕业论文;所有同学都毕业离校后,A生还在梦想着招聘单位的召唤,在这之前她从没主动出击推销自己,只是偶而在网上天真地向招聘单位发发简历。当老师们都在为她的就业问题犯愁时,老天爷开眼了,绝大多数通信专业硕士生梦寐以求的中国移动录用了她。
       后来有人问A生不是学无线通信或移动通信的,为什么中国移动录用了她,她慢条斯理地说,别人是从她发表在国外期刊的SCI论文判断出她的能力和态度,相中了她。别人跟她开玩笑说,一个人“一根筋”地成天琢磨一个很枯燥的问题,中途脑海里是否想过希望换个实用点的题目。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再问她为什么,她老人家还是一如既往地“一根筋”,说始终牢记老师在入学时说的话: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果努力工作仍毕不了业,那是********无能,是********的过,反之,则主要是研究生的过。
       A生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和努力,总有一股力量在支持你,这就叫天道酬勤。A生的学业和工作,都是对她坚持和努力的回报!
       B是男生,来自一所三本高校,是跨专业研究生。与A相反,B是那种虽没基础但有的外向型学生,称得上是“无知者无畏”型。从我的经验看,这类学生如果引导不好,十有八九将演变成眼高手低的捣浆糊型或装腔作势型,不可能取得好的学术成绩。引导这类学生不能从抓基础入手,应先培养作风,延续。他们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只抓基础不见“兔子”,他们的马上就会熄灭,很快就会自我诊断不是做科研的料。我安排B生从一件具体的科研工作入手,先跟从一位年轻老师下实验室打下手做实验,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后再尝试从实验上实现一个想法,取得足够的可信数据后再给他扔出“兔子”——文章。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实验数据容易,但要把实验结果变成论文很难,因为论文除了创新思想和创新结果外,还是对专业基础、专门知识、学术素养等的考验。但是,“兔子”在望,B生乐意回过头去补基础、学知识、读文献。B生的基础和天性注定了他对那些枯燥、深奥的文献学不了几天就会叫苦连天并四处打探“灵丹妙药”的。果然,读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文献,他就感觉受打击了,说做学问太难了,自己不是这块料,想趁早撤。
       做学问是很难,但再难的事情也是人做出来的,也正因为做学问很难,所以它磨炼人、锻炼人,一旦做成,它会带给你别人体会不到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常对学生说,读文献如治慢性病,你不能指望吃一两天药或打一两天针就能治好病,你得耐着性子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服药,几个疗程之后才会有效果;初学者读文献,不能今天跟昨天比,甚至不能这个星期跟上个星期比,那样你当然感觉不到进步;但你坚持读一个月之后再跟今天比,你定会感觉进步不少,如果硬着头皮坚持读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文献,保证你绝对今非昔比。
       有“兔子”作牵引,有老师敲边鼓,有“同病相怜”者共同切磋,B生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他边读文献边琢磨“兔子”,在进入硕士二年级不久,终于相对独立地整出了一篇英文论文初稿。为了培养B生的能力和作风,我们并不动手修改他的论文,只是提出口头修改意见。几个回合下来,尽管文章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同意B生将论文投给一家美国刊物,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学生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当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时,也许只有审稿人的意见才能促动他了。几个星期后,论文被拒,审稿意见肯定了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但实验数据不充分,理论分析欠透彻、欠全面。这种审稿意见本质上是点出了作者作风还不够扎实的问题,原则上只要补充数据并全面细致地分析后,文章会被录用。B生对照审稿意见,又经过两个多月的高强度“折磨”,补充了实验和理论,完成了修改稿,重投原期刊,不到一个星期,论文被录用。
        B生现读硕士二年级,已有两篇SCI二区论文在手,具备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也树立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在读研体会中写道:“自己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对一切都很茫然,加上自己的基础很差,所以整天都怀着一种想把所有书都看完,但是又无从下手的心态。……在打基础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提前接触具体的科研工作非常重要!文老师不会刻意在意我们基础是否好坏,他最在意的是我们是否足够努力。……对于前沿方向,大家也不要认为一定好出文章,这同样也与自己的努力是成正比的!就拿自己为例,我的第一篇论文前后大约搞了一年,无可否认********对我的帮助之大。但是,具体工作都需要自己亲自来完成,理论计算、实验测量、数据提取和分析、文章撰写等,其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少,有时甚至也会感觉搞着搞着就迷失了方向,关键是一定要坚持下来。当你文章被接收的时候,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目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中都要评价研究生的基础是否扎实。最近密集参加了一些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一些老先生和老院士对“基础扎实”提出了质疑。他们说,学无止境,先贤们从来不敢称自己基础扎实,倒是现在的小年青,倒腾两下子,一个个都是“基础扎实”;基础都坚实宽广了,论文却漏洞百出,摇摇欲坠,经不起推敲。做研究,谁也说不清要多少基础,要什么样的基础;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也无法说明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大小跟他的基础扎实程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每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扎实的作风。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愚愚币:+6(gaojunhn) 谢谢分享
  • 【文区积极分子】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