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com提醒:
WPW综合征不仅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甚至会引发猝死。有症状患者每年的风险约为0.25%,终生风险在3%~4%之间。1979年,Klein等人报告了31例发生室颤的WPW患者;在电生理研究过程中,其中25例患者发生了房颤(经传导通路快速传导),这些发现支持快速预激性房颤(preexcited atrial fibrillation)可致室颤及猝死的理论。经过广泛的文献检索之后,作者发现1971年曾有1例植入起搏器的63岁女性在快速预激性房颤后发生室颤,后复苏。虽然现在也有部分快速传导性房颤患者至急诊后出现室颤,但是几乎没有医院记录下窦性心律进展为室颤的完整过程。
病例分析
23岁男性患者,存在心悸、WPW综合征,右室旁路(图1)。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结构正常,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应用心脏事件监测器对患者进行监测。第13天,患者同家人一起看电影时突发胸痛、心悸,后陷入焦虑情绪。急救人员到达时,患者已无反应,多次除颤治疗后未能复苏。
图1
心脏事件监测器数据显示,患者曾发生预激性窦性节律,后发生室性早搏,触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随后恶化为快速传导性预激性房颤,房颤持续3分钟以上,最终发生室颤及心源性猝死(图2)。
图2
结论
该例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恶化过程与电生理研究所假设的机制相同。在诱发性房颤期间,预激性RR间期<250 ms的患者的猝死风险增加。导管消融依旧是症状性WPW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Cohen等人建议对无症状WPW年轻运动员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而非运动员可能存在同样的风险,例如本文中的患者既无症状,也不是运动员,且在静息状态下发生了猝死。心脏事件监测器数据已经准确的证明了WPW相关性猝死的机制。
【温馨提示】体验睿医文献免费全文,请在App Store搜索“睿医文献”安装即可